凍肉可能比現宰肉還新鮮!這是為什么?
疫情期間,凍肉成了很多家庭的選擇。但大多數人,對吃“凍肉”這件事,心情還是比較復雜的。擔心凍肉來路不明,也不知道是不是“僵尸肉”。
網上曾流傳過的爆炸新聞“40年前的僵尸肉流入市場”,現在還歷歷在目。即使后來被證實是烏龍,人們對冷凍肉依然心有余悸。
冷凍肉真的不如鮮肉嗎?還真不一定!
01大家不買凍肉的原因?
“余溫”、“鮮紅”、“透明”等關鍵詞,無不在刺激著我們對于高級美味的聯想,在大家的觀念里,從屠宰場到飯桌的時間越短,意味著食材越高貴。
人們對新鮮肉的追求有多熱愛,對凍肉就有多排斥。
2019年,中國農業大學針對全國各消費人群的凍肉消費意愿,做了一份社會調查。
只有39.8%的受訪者表示曾買過凍肉,60.2%的受訪者表示不愿意購買凍肉,主要覺得凍豬肉“不新鮮,沒營養,口感差”。重要的一點,是覺得凍肉不安全。
直到今天,一提到凍肉,人們就會不知不覺地聯想起當年新聞中那些臭氣熏天的僵硬肉塊,在種種灰色新聞的籠罩下,凍肉的身份變得撲朔迷離,人們不敢吃凍肉,似乎理所當然。
02凍肉:我的身世比你想的要清白
疫情期間,人們卻不得不和凍肉來了一次正面交鋒。
面對超市冰柜里一斤凍豬小排18元,比鮮排骨便宜一大半,人們開始猶豫。
為了解決這個有味道的疑惑,小奇查閱資料發現。市面上的凍肉,“身世”比大家想象中清白得多。
其次就是國家儲備肉。1979年,為了保證特殊情況下肉類的正常供應,中國開始建立了儲備肉制度,這就是“國家儲備肉”。這些儲備肉常年冰封于--18℃以下的凍庫中,每4個月會更換一次。
據華儲網新發布,5月27日出庫投放競價交易3萬噸中央儲備凍豬肉,是年內第20次投放,累計投放量將達到38萬噸。
后,還有很大一部分,是從畜牧業發達的國家進口的凍肉
03凍肉,為什么可以賣這么便宜
為什么這些凍肉,可以賣得這么便宜?
其實,正規肉類加工廠里出來的肉價格并不便宜,便宜的是國家儲備肉和國外進口的凍肉。
國家儲備肉一般通過大量收購而來,而且會選擇在市場價格較低時收購。
比如2018年8月份全國生豬平均收購價格為每公斤13.65元,到了2018年12月份,市場上豬肉平均售價是每公斤23.7元。
因為購買量大,所以單價便宜,自然,出售給消費者時,價格也不會太高。進口凍肉一般來自美國、丹麥等養殖業發達、機械化程度高的國家,相應的成本也更低。
畜牧業發達的國家,肉類相對便宜。所以,凍肉價格低并不代表“有問題”。面對便宜的凍肉,真的不必緊張繞道而走。
有人可能會說,凍肉的“身世”是清楚了,可凍肉真的沒有新鮮肉好吃,總*吧?
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確,但同樣:錯!
04凍肉沒有新鮮肉好吃?
從正規渠道出來的、得到妥善冷凍處理的凍肉,比鮮肉好吃。
科學證明,動物被宰殺之后,會釋放出大量的酶。進而把肉里面各種有機化合物分解成乳酸和磷酸。
現宰的肉,在酸性化學物質的作用下,肉質僵硬,不容易煮爛,味道還有些微酸,甚至會產生有害物質。
但冷凍肉一般經過嚴格“排酸”處理——在正規肉庫,“排酸”是一門十分講究的工藝。這些“現殺”的熱乎乎的豬肉,會被妥善包裝,放入一個叫做“預冷排酸室”的地方。
隨后,室溫會在24小時之內勻速下降到4℃,好讓那些酸性物質(乳酸和磷酸)從肌肉中自行揮發。
排酸兩天后,這些肉會被放進低于-18℃的速凍制冷機器里,瞬間冷凍。
像西餐廳里供應的進口牛排,有很多就是經過這番排酸處理之后從國外運過來的——肉纖維保持適度的彈性,去掉酸味之后,肉汁飽滿鮮甜。
想一下,這樣的肉在鐵板上燒至7分熟,澆上喜愛的黑椒汁,不香嗎?
不過,平常我們的確會吃到一些柴如紙板,味如嚼蠟的凍肉。
同是凍肉,怎么差別這么大?
05味如嚼蠟的凍肉又是咋回事?
冷凍技術一般有兩種:
一種是無霜風冷,一種是有霜直冷。
在無霜風冷的技術之下,肉質里的水分快速生成非常微小的冰晶,幾乎不會破壞肉的細胞,這樣的肉即便經過長時間冷凍,解凍后也能保持原汁原味。
有霜直冷的技術,則可以想象成慢速冷凍。這樣的結果是肌肉里的冰晶“佛系生長”,慢慢變大,以至于后壓破了肌肉的細胞,造成肉汁的流失。這樣的肉解凍之后,當然又柴又沒味道了。
此外凍肉不好吃,還可能是銷售、儲存環節的問題。
比如超市的冷柜門反復開開關關,很難保證恒定的低溫;菜市場里的那些賣不完再拿回去重新冰凍的肉就更不用說了。
所以說,不好吃,不新鮮,真的不是凍肉的原罪。